| 留言 | 标签 | 首页 |    
 综合文献   中医古籍   医话医案   妇幼心法   历代本草 
   
 境天书会   医道札记 
   
 古籍知识集成 
综合文献
       >>> 返回总目录       

中医的理念


  陳國鎮


 (一)基本認識
 (二)生命的多重結構
 (三)生死循環的生命意義
 (四)人和自然的關係
 (五)傳統中醫的架構
 (六)辨證論治
 (七)陰陽辨證:負反饋調節
 (八)系統結構
 (九)天人整體觀
 (十)陰陽大論
 (十一)五行
 (十二)五行、氣
 (十三)血、津、液  <<< 正在阅读
 (十四)經絡的電性與生理定位
 (十五)經絡的應用
 (十六)再論經絡
 (十七)傳統的經絡
 (十八)經絡(2)
 (十九) 經絡(3)
 (二十) 經絡 (4)
 (廿一)奇經八脈、子午流注、耳針、虹彩診視法
 (廿二) 藥的性味
 (廿三)藥性歸經
 (廿四) 引經藥、補瀉
 生命的多重結構
 生死循環的意義
 生死循環的意義(下)
 睡覺的信息與心智變動
 人與自然
 中國文化的根源
 醫學形成的原因
 中西醫學的比較
 系統控制論
 辨證論治
 系統論
 系統論(二)
 人與自然的統一
 陰陽學說(一)
 陰陽學說(二)五行學說(一)
 五行學說(二)氣、血
 津液/對經絡穴位的研究
 經絡電性與生理定位
 穴道電檢法
 藥物篩檢法
 傳統的經絡(一)
 傳統的經絡(二)
 傳統的經絡(三)
 中藥的臨床架構(一)
 中藥的臨床架構(二)
 藥物的補瀉與七情
 藥物的七情(續)
 中醫學概論(1)
 中醫學概論(2)藥物的燥濕
 中醫學概論(3)方劑介紹
    体验的过程是每一个人用他自己的身心,同时作为材料和检视器,去搜集和分析自己,给自己下诊断、开药方,妥善治疗自己,将反应仔细地写下来。这才会真正知道中医所讲的阴阳、五行、各种症状、各种药物的感觉是什么。大家必须做这样的功课,但是做功课之前,心里也不要操之过急,先一步步把该学到的观念和方法,先掌握正确,后续的实际运用才不容易出错。以后在适当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也希望在被研究的时候,不要保留状况,要讲出各种资料,让大家分析诊断,因为资料愈丰富,诊断就能愈正确。我用了以上四个方向来看中国文化的起源,可是无论我怎么详说,乍听者总是感到不着边际,一颗心思像是漂在水面的浮萍,没有落地生根,真正要有扎实的感觉,就要在中医学上应用它,心里才会稳定下来。
(十三)血、津、液
    民國八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學研究所
    
    一、血的形成
      在《黃帝內經?靈樞.決氣篇》講到血是如何形成的,它是這麼說:
        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這個說法當然很籠統。中焦就是指「胃」這個地方。不過,在中醫裡面講的「胃」包括了脾經和胃經。「取汁」就是「在裡面吸取半流質的東西。」「變化而赤」,到底怎麼變化它就沒講了,變成紅色的這個東西就叫做血。在《營衛生會篇》裡面講得比較清楚一點:
    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于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
      「泌糟粕」就是從食物的細碎分子裡面去過濾和吸取一些身體所需要的東西,然後把不要的東西繼續往前送。「蒸津液」,在這裡面也提煉水分的意思。我們的胃酸其實有很多的作用,只是我們對它的瞭解極其有限。當然現在的生理學裡面是有講到胃酸的作用。不過,現代生理學有很多時候搞不清楚我們身體各個部位的功能,以致也說不清楚。
      從信息的觀點來說,我們吃進去的食物有許許多多是原物質的信息。那個信息大都不是我們身體所能夠承受的。所以我們有幾個消化的過程:第一步,在口腔裡面咀嚼。當你用力咀嚼的時候,食物的信息結構有些會被破壞、有些會被釋放。至少從外觀上來看,它是從大的顆粒變成小的顆粒,也就是說從一個整體的低頻信息變成稍微高頻一點的信息。口腔裡面也有唾液,會把食物加以分解。食物一旦分解變成是一個小單元的話,就有利於我們身體的吸收、重組。
      同樣的,我們這些食物一旦進入到胃裡面,由於我們的胃酸很強,也可以把它們重新分解,分解了以後,就變成是更小的分子團或者是分子,甚至於完全把原有的分子結構都改變掉了。這時候才會變成適合身體吸收的狀態。因此,從信息的角度來說,我們這些分解的過程就是把外界和我們身體很不一樣的信息加以重新調整,變成很合適我們身體吸收的信息狀態。
      水分也是一樣。我們喝進去的水也要同樣的經過這些歷程。當然,喝水是水很快的從口腔、喉嚨通過,可是到了胃以後,由於胃酸的關係,它立刻從大分子團分成小分子團。要變成小分子團以後,它才能夠被身體所吸收。吸收以後,才能夠通過細胞膜,也才能夠產生代謝的作用。
      因此,從信息的角度來看,我們整個消化過程就是在做信息重整的工作,也就是說把跟身體不適合的信息變成適合的信息。舉一個例子,讓大家稍微瞭解一下這個過程。
      很多人常會問我:「在練功的時候,應該用嘴巴呼吸,還是用鼻子呼吸?」當然是用鼻子呼吸。鼻子天生就是用來呼吸的嘛!那麼是什麼道理呢?簡單的道理至少有三個:
    1) 濾清的作用。你看看我們鼻子吸進來的氣體,有時候乾淨,有時候不乾淨。如果空氣裡面有許許多多的灰塵的話,吸氣時,第一個步驟就要通過鼻孔的鼻毛加以過濾。所以我們在較骯髒的環境裡面耽了一陣子以後,稍微用紙在鼻孔裡一轉,就發現有很多骯髒的灰塵在鼻腔裡面。所以,空氣從鼻孔通過的話,鼻子就有過濾的作用。因為我們的鼻毛就是一個網狀的結構。每一個空氣分子要經過鼻腔的時候,絕對沒有辦法走直線的路,一定要轉來轉去、撞來撞去,於是鼻毛就會攔下各種灰塵。當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這是第一步濾清的作用。
    2) 調溫的作用。譬如說天氣太冷,或是在很冷的環境。吸進來的氣體的溫度太低的話,如果立刻進入肺,那麼就會傷到肺。因此,空氣經過鼻腔的時候,可以從鼻腔裡面吸收一部分的熱能,把溫度升高一些。也正是因為鼻毛左攔右攔,空氣分子在裡邊要繞非常多彎彎曲曲的路,以致和鼻腔有很長時間的互動。因此,它可以從鼻腔的黏膜上得到一些溫度的調節,讓吸進去的空氣溫度和我們肺的溫度的差距不要太大。這樣吸進去的空氣對肺就沒有傷害了。當然如果這個空氣太熱,透過鼻腔也會散掉一部分的熱量。所以不管是過熱、過冷,鼻腔都有調溫的作用。
    3) 調濕度的作用。如果外面的空氣太乾燥,那麼吸進來的氣體立刻到肺裡面去,它會把肺裡面的肺泡上面許許多多的水分吸乾,讓肺的代謝機能不正常。所以吸進去的空氣太乾是不行的。當這個乾燥的空氣經過這個鼻腔的時候,它一定會在我們的鼻腔裡面吸取一部分水分,然後使得它的潮濕度正好適合我們的呼吸道和肺臟,那麼吸進去的空氣對肺的傷害就最小。當呼氣出來的時候,所呼出來的氣又濕又熱,讓鼻黏膜上剛才失去的水分再補充回來。在這樣的一呼一吸之間,讓我們的鼻黏膜永遠保持潮濕。
      那麼,吐氣的時候是不是就用嘴巴呢?當然不是,吐氣的時候還是用鼻子。第一、你氣往外吐氣、呼氣的時候,可以把鼻子上面的灰塵吹走。第二、你吐出來的氣體一定是又濕又熱,所以可以把剛才鼻腔裡面被帶走的溫度重新補回來,被帶走的濕度也重新補回來。所以一呼一吸對鼻子來說,其實是扮演了許多的功能。它絕對不是兩個洞而已。
      如果用溫度攝像儀來看的話,吸氣的時候,鼻腔兩旁面頰的溫度是下降的。由此可見空氣吸進去的時候,會帶走一部分鼻腔和附近面頰的溫度。吐氣的時候,兩邊面頰開始回溫。所以如果仔細去瞭解呼吸的每一道過程,就會看到有許多的過程是在扮演調節器(Adaptor),也就是介面卡的作用,或者是調變的功用。
      外界的環境有各種變易性,可是我們的身體卻有一定範圍的接收度。對我們來說,超過或不足都不能夠接受。但是也不能說因此就完全不與外界接觸。因此,在這個中間就要設立很多道防線。外來的物質、能量和信息進入身體的時候,要通過一道又一道的關卡,把它調到和身體差距最小的時候,它就被接受了。吐氣的時候,也是一樣的經過一道一道的關卡,把這些調變了的功能再恢復過來。所以,就鼻子來說,我們一呼一吸扮演著反反覆覆、不斷重覆的的一些生理循環原則。
      同樣的,在我們的胃裡面,吃進去的食物、喝進去的水,也要透過胃液的消化,把它分解成適合我們吸收的東西。我們曉得,在口腔裡面咀嚼的食物,咀嚼越久,它就越會調成靠近我們的身體所需的信息結構。因此,慢慢的吃飯、慢慢的咀嚼,這樣吃下去的食物,對身體差距就越拉越小。這樣子吃進去的食物才會讓身體真正的健康。
      我們常說一個吃飯很慢的人比較長壽,原因就是他吃進去的食物,對他身體的衝擊比較小。因為食物已經被調得和身體很接近了,然後才吃進胃裡面去。對他的腸胃和身體來說,就會有一個很好的吸收過程。可是,如果匆匆忙忙的吃進去,那些食物的信息結構和身體的信息結構的差距很大,身體隨時都要接受這樣大的震撼,以致這個身體很容易衰老、退化,對健康是不好的。
      在這個消化和吸收的過程裡面,要「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把食物分解成多很細細小小的粒子,然後才能往上送到肺脈。就是到肺裡面去,和所吸進來的空氣混合。「乃化而為血」,這樣才能夠轉化成血。它這個過程不一定完全符合現代生理學所瞭解的過程。不過,古人有這樣的一個體認。
      「以奉生身」,用這個血來滋養和生長我們身體。「莫貴於此」,它是非常的珍貴的,也就是說這個血是非常、非常的重要的。
      我們曉得血質好的人,通常就是比較健康的人。從血裡面可以看到非常多東西。「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那麼在血管裡面走動的,就稱之為營氣。這個營氣大部分是指在血管裡面走動的血液。
    二、血的行止
      我們的五臟六腑裡面有一些專屬的功能。《黃帝內經》常說「心主血、肝藏血、肝統血。」。是什麼意思呢?
      「心主血」這句話的「心」已經不是泛指心和腦,而是專指心臟。心主血的意思是說,心臟是用來推動全身的血液。古人知道心臟是一個具有power的一個臟器。
      「肝藏血」,現在我們曉得肝臟是身體裡面最大的貯存血液的器官。當然我們也說過,任何一個臟器都絕對不會是為了一個功能而設的,還有其他的功能。所以肝除了藏血的功能之外,還有調節的功能、解毒的功能,甚至於還有穩定情緒的功能。
      至於「脾統血」,是說「統攝血液,行於脈中」。「脈中」是指在血管裡面。血管分布在肌肉之中,它的強弱就會影響到肌肉的強弱。因此,我們說過,脾經其實是和肌肉的彈性有密切的關係。
      什麼叫「統攝血液」呢?統攝血液就是讓血液在血管裡面走動,不會亂跑。「攝」就是「把它收服」的意思。「統」就是有「統率、統一、和諧」的意思。因為血液在血管裡面流,絕對不是像水溝裡面的水在流動。就血管和血液循環來說,它是幾近於封閉的一個系統。這樣的一個封閉系統是由心臟來推動的,心臟推動的時候是有韻律的。所以全身的血脈在循環的時候,是一個有韻律的流轉,而不是像普通的液體沿著一個管子在那個地方流動,彼此之間沒有什麼所謂的協調。而血液的流動是有協調的作用,所以用一個「統」字來形容。這個統字其實意義很深遠,就是指全身有一些韻律的節奏,彼此互動著。假如說血液循環很差、非常差,那怎麼辦?血液循環非常的差就有很多毛病,等一下我們來看這個血的病,你就知了。
    三、血的功能
      我們來看看血所具有的的功能。我們當然是曉得,血是可以營養全身。血可以讓全身皮毛、腠理、筋骨、經絡、臟腑等各式各樣的器官,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所以在《難經》裡面講:「血主濡之」,濡就是濡潤、滋潤的意思。
      中醫裡面也講「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行,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肝受血而能視」就是說肝臟的血液儲存比較好的時候,那麼眼睛看東西就沒有問題。因為肝的血多了,才能有足夠的血供應眼睛日常的消耗。所以視力不好的時候,看電腦看太多了,或者是熬夜熬太多了,要補肝經。現在很多人有乾眼症,拚命點眼藥水是沒有用的,因為那是治標,而不是治本。一定要去補肝才能改善症狀。肝因為是受血、藏血,所以要去補血。補血又不能補的太燥,所以要用一些柔的、能夠滋陰的,而且它還要能夠儲存的,所以很常用到的藥物是當歸、熟地、芍藥。
      喔,講到這裡,我要感謝一位同學。上一次我講到那個桑寄生,我不曉得在哪裡得到的認知,以為是桑枝的炮製。課後,他告訴我說不是桑枝去炮製的,而是一個寄生在桑樹的一個植物所做成的一個藥材。後來我去查書,果真如此。它可以寄生在好多種不同植物上,但是寄生在桑樹的那一種,取下來以後,把它切成片,因為是寄生在桑樹上,所以叫做桑寄生。
      「足受血而能行」,腳上有血的話比較能夠走路。年紀大的人這個血就比較不足,血不足的時候走路就比較差。所以如果你看到老人家年紀很大了,還到處走來走去,表示他的血很好,這是好現象。再加上嘴巴又愛講話的話,那就更健康了。這表示他的任督二脈還相當的好,所以他才會很愛講話。你看到自己家裡面的老人家又愛講話,又到處跑去東家長西家短的話,那他一定活的很長命,不過你要忍受那個苦惱就是了。(如果是唸經,就另當別論)
      「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手指頭有血的話,這個地方就收攝。到了冬天,我們的手腳不甚俐落的原因,就是血液到不了手腳的末稍。剛才我講過,呼吸其實是有很多的作用。我已經講過的一個作用就是它能夠促進微血管的循環。所以當你手腳冰涼的時候,最重要的改善方法就是做調息。把呼吸調好以後,手腳就會慢慢的變暖。下午我們到山上去,我要讓你們靜坐一段很長的時間,盡量的坐,以不打瞌睡為原則。剛開始的時候,也許你實在受不了,那麼你就睡,看看能夠到什麼時候可以不睡。這裡面有個竅門,要你們自己去摸索。不過現在可以告訴你那個竅門就是調呼吸,很認真的調,你就知道它的效果了。
      下一次我們要講的經絡系統裡面,在脾經裡面,有一個穴位叫做血海,在膝蓋的內側。這是非常的重要的一個穴位。在打坐的時候,我曾經告訴過你們,手可以放在那個穴上面,尤其是這個冬天的季節。天氣冷的時候,血液循環總是比較差,這從物理學來看,是很容易理解的。因為溫度一低,血液的黏稠度就增加;黏稠度一增加,它的阻抗也就增加很多倍。阻抗增加了很多倍,血液要走過那些細小的血管,阻力就變得很大。所以大家一定要學會調息,才能夠很徹底的同時照顧全身的血流。不能靠拍拍打打,那是沒有辦法影響到全身的血流。所以這個調息一定要好好的學。
    四、氣血的關係
    1)氣為血帥:氣能生血、行血、攝血
      前面已經講過氣。氣為血帥是說「氣是血液的統帥。」統帥就是帶著它走的意思,因為統帥都是帶著兵走的。氣能生血,因為氣可以生血。生血,我講過了,我們身上需要用能量來消化食物,轉化為營養物質。所以我們要把吃進去的東西轉變成血,一定要有足夠的體力,沒有體力是轉變不過來的。氣還有行血的作用,也就是推動血液的流轉。心經和心臟都是推動血液的流轉。攝血就是脾經的作用。脾經讓血管壁上所有的細胞具有彈性。血管也不是普通的水管,還有很多的設備,讓血液不會逆流,然後讓血液很有節奏的往前推動。這個身上的每一個組織,你都不要小看它。它都有很多道理在裡面。所以氣為血帥,也就是說氣是血液的主導。
    2)血為氣母:營血化生為氣
      可是氣又是從血液轉化過來的能量,它帶來了轉化的能量,所以營血可以化生為氣。在《難經》裡面就這樣講:「氣主呴(ㄒㄩˇ)之,血主濡之」,這個我注音符號注在這個地方,有時候碰到這些古字不好唸。「呴」是什麼?就是「用吹」的意思。開水太燙的時候,一下子喝不了,你就ㄒㄩˇ用這樣子去吹它,大家都熟悉這個動作吧?吹的話,它就會動,對吧?一動,熱就會散掉,溫度就下降了。氣在帶動血的流動,就像在吹的樣子。
    血的病理
    一、血虛
      濡是濡潤、滋養的意思。《素問.調經論》裡面就講說:「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血是物質層面的,氣是能量層面的,兩者不能調和的話,問題就多多了。有哪些問題呢?就有兩個大問題。第一個大問題是血虛,血虛就是造血的功能不好,所以血不足,血液的品質不好。
      第二個大問題是濡養的機能衰退,譬如說,血管的彈性變差,或者是說阻力變大,或者是血液裡面的血球會相互勾引,排成一隊、排成一小團。我們如果有那個設備的話,只要耳朵上,或者是手指上,採一小滴血,放在玻璃上面,拿在顯微鏡下看,用對比的方式去看,就可以看出我們的血質好不好。
      有些人天生比較容易罹患血壓高。你去看他的血液,有一個特色,就是它的紅血球形狀怪怪的。紅血球看過吧?每一個紅血球就像我們市場裡面賣的那個大湯圓,搓完了以後,還壓了它一下,中間有點壓扁的樣子。所以紅血球像曬乾的柿餅一樣,一個一個的,很漂亮。可是如果你的身體狀況不好的時候,那麼柿餅就一個一個的疊起來,疊成一串,像包穀一樣的。那樣一來的話,你第一個想就想的到什麼呢?它接觸空氣的面積就變小了,對不對?因為這樣十幾二十個疊起來,和各自分散的,在負載氧氣的功效上就截然不同。所以像這種紅血球的排列方式,就常常會造成血液裡面缺氧。你即使把氧氣吸進去了,可是它能夠交換的面積變小,所以就自動的缺氧。所以這種人很容易疲倦,一碰到空氣不好一點的地方他就很難過。血壓自然也就升高了。
      可是我在夏威夷就碰到有人賣一種酵素,那個酵素很奇怪,讓我頭一次體驗到這麼怪的一件事。他就給你一個膠囊,大概兩個,你吃下去大概三分鐘後,再取出一滴血液去檢驗。就發現原先排成一堆的紅血球,一個一個的散開來了。那個散開來的效果,就是讓當事人立刻變的比較有精神,沒有像剛才那麼疲倦、那麼累的樣子。紅血球一下就散開來了,散開來就像一個一個小柿餅的樣子。你想想看,像這樣的一種血液狀態,紅血球要通過細小的血管是很容易的。可是,一旦紅血球累積成串以後就很糟糕了,它就很容易堵在某個地方,即使通過,也過的慢,也很容易阻塞。本來是一個一個細小的紅血球或者是白血球,可是現在我們的血液裡面,有很多紅血球卻變成了成串的、成團的東西,看起來像是蠻有組織的,這個是不好的現象。也是百病的由來。如果我們將來經費夠的話,就來添購這套儀器。那個儀器的操作很簡單,只要採一滴血。
      事實上現在有些人還有更簡單的一個辦法,可以看出身體的血質好不好。以前我們寫過鋼筆以後,墨水一時不容易乾,濕濕的,就拿那個吸墨的紙去印一下,把多餘的墨水吸掉。對不對?就拿一張那種類似我們吸墨水的紙,比那種吸墨紙做得更細緻一點,但是還是要能吸水,就在手指上,或者是耳朵上、耳垂上都可以,扎一個洞,血液不就冒出來了嗎?就連續印六個血印,也就是說印了六滴血。這個六滴血過一下子就會暈開來。當它散開來之後,你會發現每一滴血所散開來的形狀都不一樣。
      為什麼?第一次印的血滴一定是從表皮跑出來的,對不對?第二次印的血滴就稍微深一點了,第三次、第四次、一直到最後一次,血液的來源都不同,所以就可以看從這個表皮一直到深層的地方,血液的狀態是如何,從而就可以知道你身體的狀況。所以光是幾滴血就可以看身體的狀況來。
      我們眼球的這個虹彩,也就是瞳孔旁邊的那個圓圓的虹彩,它不是像黑板那樣黑黑的一片東西,而是很像百葉窗的結構,它是有紋線的。把那個市場裡面賣的香菇翻過來看,香菇內面不是有一片一片的紋線嗎?就是這個蕈狀的結構。如果你身體裡面有哪個地方不舒服,或是哪個部位有異常的生理,那個百葉窗的某個葉片就會不一樣,就有一點歪曲,或者是變樣。不同的部位就代表著不同的身體的組織,或者是生理的狀況。所以虹膜的檢驗也是一個有效的健康檢驗法。
      所以,一個眼睛、一個耳朵,甚至於一張臉、一手掌、一腳底,身上任何一塊肌膚,其實都包含了全身各個部位的一些資料在裡面。看你怎麼去解讀,就變成是現在所謂的另類醫學裡面的一支。
      
      
      
      
      
      
      
      血液所涉及的問題非常、非常多。血液濡養機能的衰退有好幾個現象,例如血液本身變得比較膠稠,或者血管比較沒有彈性,或者血管中間有了阻塞,或者有些情緒上的變化造成血管的收縮,這些都可以造成濡養機能的衰退。它的證是叫血虛。它的原因可能是失血過多,血液失去太多,以致血不足;脾胃功能減退或有障礙,吸收不了,所以血質本身就不好,也不夠;已經是瘀血,還去不掉;新血不生等這些症狀,統稱為血虛。這個是證。它的現象是什麼呢?
      頭暈:頭暈有時候就因為缺氧的緣故。
      心悸:心臟本身也需要血液的供養,而且心臟所需的血液是最新鮮的血液,必需靠在肺葉上面,絕對不能離得很遠,如果離得稍遠,血液的新鮮度就下降了,所以要緊緊的靠在肺葉上。現在的血質不好,所得到的血液供養的品質就差。心跳的過程是極化和去極化的電性變化,如果不正常,一下快,一下慢,整個動作也就不正常,於是就形成了心悸。心悸的現象就是心跳忽快忽慢,感覺慌慌的。
      失眠:失眠的原因是身體營養不好的時候,大腦的供血當然也不好。我在前面講過睡覺的機轉,心靈對身體這樣不正常的狀態很不安心,它不敢隨便跑掉。不敢隨便跑掉的話,就很不容睡著。心靈怕一旦睡著,這個身體就完蛋了。所以,身體狀況太不好的時候,也會有失眠的現象。當然極度不好的時候是會昏睡不醒,那種睡覺就跟死亡差不多了。不想回來,就睡死了,也就不會失眠。如果還想回來,就會失眠。
      面色不華或萎黃:臉上沒有光澤,沒有彈性,沒有血色。中國人是黃皮膚嘛,一沒有血色,人就看過去黃黃的。「萎」就是「萎縮」的意思,沒有彈性,很多東西都是扁扁的,尤其是細胞。
      唇舌淡白:嘴唇、舌頭都是白白的,不太有血色的樣子。
      目花:因為肝藏血,血的品質不好,以致肝不受血,而目不能視。
      筋急:因為肝主筋,肝功能不好,就很容易抽筋,而且比較生硬,不能轉動,這個叫「急」。
      皮膚乾燥、頭髮枯焦:都是濡養的功能不足的現象。
      脈細:脈博細細的,就是血氣走不太動。
    二、血瘀:血流不暢或瘀血停滯
     
    
    
    
    
    
    
    
    
     血瘀就是血液流動的時候不夠順暢,瘀血還停留在那個地方。常發生的原因是外傷、跌仆、內出血等,要不然就是氣滯、氣虛,血不暢行,就是能量太低了,或者是有些地方受傷,或者是鬱悶。就會有這樣的滯現象,血液循環就不好。或者是太冷,血液的黏稠度提高,就很凝滯,阻抗太大,就走不動。太熱也不行,水分被吸收掉太多,也容易造成血液裡面的水質太少,變成膠稠的狀態,阻抗同樣的會變大。
      從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得到,人能夠存活的條件其實很窄。說得不好聽一點,人這樣子活在世上,實在有點苟且偷生的感覺。從地球上來看也是一樣。地球的半徑差不多是六千四百公里,地殼的平均厚度不到四十六公里。在這麼薄的地殼上面住了那麼多的人,在那裡你爭我奪。可用來耕作的土地大概是地面以下兩公尺的深度,在這個深度裡面是有微生物的。我們所說的生態只是在這個深度裡面。大家看看,在這麼淺薄的地殼上存活,氣溫、雨量、濕度等等的條件都不可以有很大的變化。如果變化太大,就很容易造成大規模的生態滅絕。在這麼脆弱的環境裡面存活,我們必需要有高度的技巧。所以,每一個生物體內都有非常多極其高明的設計。
      高明到什麼程度呢?我研究過耳朵,就知道耳朵的精準程度。外耳道上的耳膜要在多大的震動就會有感覺呢?大概只要震動一個原子的直徑那樣的長度,耳膜就有感覺。原子直徑只有10的負8次方公分,也就是1億分之1公分。就那麼一點點的震動,耳膜就有了感覺。眼睛精準到什麼程度呢?在近代物理裡面,講光是用particle來講,叫做「光子」(photon)。只要有一個光子通過眼睛,我們就有感覺。
      不要小看我們的身體。我們常常是粗枝大葉,以為所有的感官都是很糊塗的。事實上是我們的感官設計得非常好,只是在用的時候,常常不善於運用,以致效果不好,沒有感覺而已。所以身上有一些變化幅度的話,對身體來說,就會造成一些現象,叫做「血瘀」的症狀,有局部腫脹、疼痛如刺等現象。
      要注意喔!血瘀和氣滯是不一樣的。氣滯的疼痛是會跑動的,而血瘀的疼痛是不會跑動的,固定不移。如果疼痛老是耽在那個地方不走,而且有腫塊,一定和血瘀有關係。如果這個地方痛個一兩天,換別的地方痛,不一定會有腫塊,那就是氣滯。如果你不怕痛的話,用壓的辦法,壓一壓,氣滯可能就不見了。
      血瘀還有一個現象,就是面目黧黑。因為血液的循環不好,血的攜帶氧氣的能力不好,臉色就會變得青、黑、暗。嘴唇也會呈青紫色。出血紫黑成塊,或反覆出血不止。如果這個血瘀影響到心經,叫做「瘀血乘心」。這個心經,不止心臟,還包括了大腦。一旦影響到心經,就會妄言、譫語如狂。就是變成精神異常的樣子。因為血瘀會導致大腦電性功能的不正常,就會語無倫次,講一些亂七八糟的話。
    三、血熱:熱毒侵入血分
      
    
    
    
      
      血熱是熱毒侵入血分,跑到血液裡面去了,常發生在熱帶地區,或者是在非常熱的環境中工作,或者是在炎熱的季節,曝曬過度,或者是出汗過度,沒有補充水分,久渴,失水,或者吃炒的、油炸等燥熱性的食物,或者是服用一些興奮劑,都可能導致血熱。
      血熱的症狀是血液熱了之後,到處亂竄。每個人都曾經有過血熱的經驗,只是不太記得而已。每到了夏天,曬過太陽之後,血液在體內亂竄,弄得你坐立難安。你通常會說,好熱喔。仔細的去感覺一下,就可以發現,皮膚由內而外有一點刺刺的感覺,那是熱血妄行。有些人的微血管比較脆弱,就在皮下出現一點一點的小紅點。那就是脾經對血管的調節不好,當熱血竄到末稍的時候,血管就擋不住血液,以致血液就滲出來一點。看上去,就是皮膚有斑疹。
      在血熱的情形下,即使是靜脈流出來的血液,也是鮮紅色的。不像平常靜脈的血液比較暗紅。早期,西洋有一位醫生陪著工人搭船通過赤道,要到南非去工作。那時候的船艙沒有冷氣設備,通過赤道時,很多工人病倒。當時的治療方式就是把靜脈割開來放血,讓血液流一點掉,症狀就改善很多。那就是血熱造成的。當時,他把靜脈一割開來,看到血色鮮紅,嚇了一大跳,以為割到了動脈。後來,他從這裡面想到了物理學上有關熱力學的一條定理,就是能量的轉換,熱能會轉換成身體的內能。從而得到物理學上一個認知。
      還有心煩不安。這時候一定很煩燥,坐立不安,一下子起來走走,一下子又坐下來。舌絳,這時候的舌頭是很紅的。再嚴重一點,就會譫狂,就是講話不經過大腦,亂講一通。再更嚴重一點,就會昏迷,不醒人事。
      我在前面講過,身體的操作都是非線性的,當血熱的時候,非線性現象就會很厲害。厲害到某一種程度,身體就會失控,各個器官會失去彼此之間應有的節奏和協調,也就很容易昏迷。
      脈數,是血脈跳得很快。因為要加速散熱,必需要加速循環。透過表皮來散熱,也透過呼吸來散熱。
      血的病大概有以上所講的三種,第一種是血虛,造血功能不足,對身體的滋養、濡養的功能也就不好。第二種是血瘀,通道不順暢所造成的。第三種是血熱,環境的溫度太高,以致熱毒入侵血液裡面。
    問:到了冬天,皮膚會很癢,像螞蟻在身上爬,那也是血熱造成的嗎?
    答:這種現象通常都是末稍循環不良所造成的。冬天時,表皮是收縮的,血管也是收縮的,比較小。運動時,或者在室內跑來跑去,很容易流汗,那時候,全身癢得難受。那是由於裡面血液循環的衝力很強,表皮又還沒有張開,以致非常的癢,癢得受不了。我小時候常犯這個毛病。冬天時,在操場上玩躲避球球,跑來跑去。玩到後來,最難過的不是躲人家的球,而是全身癢得要命。抓一下癢,就會被球打中。
    問:那個時候要拿什麼藥來擦?
    答:不需要用藥。那不是病。真正有病,就是過敏。是另外一種原因。
    津液
      一般的人在講氣血時,往往忘掉了身上水分的代謝。其實,水分的代謝更是重要。可是我們對水分的瞭解卻是非常的少。為什麼呢?因為水分不在血管裡面走動,而是到處跑。我們喝下去的水到底如何循環,到現在,還沒有搞得清楚。只知道,口渴了,要喝水。有時候,喝下去之後,還沒有什麼效果。在臨床上,除了血液之外,還需要注意水分。有時候,只要身上的水分一正常,很多病痛就得以解決。我們的身體百分之六、七十是水分,如果把水分處理好,基本上,就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問題解決了。更何況水分還扮演許許多多的功能。
      在中醫裡面所講,津液是怎麼形成的呢?日常飲食的水谷經過生理作用的轉化,所形成的體內一切水液。你看看,不光光是水而已,而是包括了一切的食物。兩者會混雜在一起。在中醫裡面,「津」和「液」是有不同的意思。
      什麼叫「津」呢?就是比較清稀的水液,它裡面還含有一些物質。多半分布在肌膚的表面,或者是黏膜裡面。它的功能是潤澤肌膚、皮毛、眼、耳、鼻、口等孔竅,如淚液、唾液、汗液和尿液。都是比較清稀的,黏稠度沒有那麼高的。如果,眼淚流下來,很快就在臉上凝成一條的話,就不是津了,變成液了,一定是在體質上發生很大的變化。
      液是比較濃稠的液體,內滲在臟腑裡面。需要有一些生活經驗,才比較容易講。我小時候其實是非常頑皮愛玩的人,現在是看不出來了。那是候,我非常愛動,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很好奇,做過很多家務事。後來,我學中醫,就發覺以前的經驗讓我有非常多的資料可以參考。小時候,剛光復不久,過年過節的時候,才有豐盛的菜餚,就是有雞鴨可吃。我小時候就是好動,什麼事情都要插上一腳。殺雞宰鴨也都插手去做。打開牲畜的臟器的時候,就可以知道什麼叫做液。因為它絕對不是清澈的,而是黏糊糊的,尤其是腸子裡面的東西。剛開始做的時候覺得好可怕,做久了之後,也就不覺得可怕了。那個液真的是比較黏稠,它就是在臟器裡面。做過家事的人就知道,沒做過家事的人就很難想像,只能背誦這些名稱。當外科醫生的人也應該會很清楚。這些都是要從生活裡面去體驗。古人就是從生活體驗裡面整理而得來的。
      液的功用是滋養內臟,濡養腦髓骨骼,滑利關節,也能潤澤皮膚。骨髓裡面的液體也是黏黏稠稠的。班上有很多人吃素,又戒殺生,就不會到市場去看這些東西。即使看了,也會很難過。不過從瞭解的角度來說,是有其必要的。譬如說,到豬肉攤子,可以看到很多東西,一看就知道骨髓是黏的,不是像水一樣,而是膠質性的。
      這些津和液都是由吃下去的水分轉化而成的。通常並沒有將它區分開來。沒有特別原因時,都稱之為「津液」。不管它是清澈的,或者是黏稠的,都混在一塊。可是,如果碰到疾病的情況,或者是要治療的時候,就必需要注意,它到底是傷津,還是脫液。傷津是很輕微的水分流失,脫液是很嚴重的水分流失。傷津脫液都會讓人非常不舒服。大家一定都口渴過,口渴了好一陣子以後才有水喝。那種口渴的感覺就是傷津。口腔裡面的唾液比較黏稠,味道也比較重,因為要代謝出去的東西代謝不出去。
    臟腑對津液的作用
      《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提到: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是說食物吃到胃裡面,混合在一起,把一些精微的物質往上帶。也就是脾經的作用把這些精微的東西往上帶,是為上輸於脾。散是分布開來。脾經把這些東西帶著到處散發,分布開來,叫脾氣散精。然後經過了肺,上歸於肺。肺又可以通調水道。為什麼可以通調水道呢?肺其實還有調節微血管的循環的作用,也說過「肺朝百脈」,只要肺一呼吸,全身的循環就開始動起來了。一呼一吸之間,就把身上所有的循環通道都打通了。下輸膀胱,然後又依升清降濁的作用,把一些不要的物質濾出來,進入膀胱而後排出體外。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就是指水在身上到處跑,各條經絡都通暢。為什麼要說五經,而不是六經呢?有可能是從五行來的。五經就是五行,由於和後面的行字重複,方才改用五經。這個「經」字是「規律」的意思。
      東西吃進去以後,受到胃的影響,受到脾的影響,受到肺的影響,受到腎的影響。胃是受納水液,游溢精氣,把食物混和起來。脾是上輸水液,到肺及其他的臟腑。肺有宣散的功能,可以通調水道,又有肅降的作用,它的氣可以使很多的東西往下走。腎的功能是主司蒸騰氣化,升清降濁,使津液散佈全身,利尿下注膀胱。
      腎臟也是非常巧妙的臟器。它怎麼知道那些該濾出來?那些東西不該濾出來?那些濾到什麼程度就可以了?那些還可以繼續的把它過濾出來?每一個臟腑好像都是一個獨立判斷的機構一樣。沒有腎臟的過濾,血液的品質就比較差。什麼是升清降濁呢?因為水分循環了一段時間之後,一定有許多不好的東西混雜在裡面,要透過腎臟的過濾,把一部分污濁的水分帶走。在這個留下來的水分裡面,因為經過了過濾,它就一定比較乾淨。乾淨的水分通常是先往上走。因為上半身的臟器需要比較清潔的水分,所以要升清。比較污濁的,就往下降,就物理來說,它也比較沉重,一定是往下降。所以說是降濁。
      腎既有一個升清降濁的功用,上半身的心、肺、肝所得到的水分都是比較清爽。所以,上焦都是清陽之氣,下焦都比較沉濁。在練氣功的時候,老師常教我們要意守丹田,也就是要注意下焦。因為它比較沉濁,所以它的阻力比較大,比較不容易循環。所以,把注意力放在丹田,是在幫助它循環。下焦大概是在腰一公分上下的地方。整個上半身的水分,也就是比較乾淨。
      用現在的紅外射攝相儀來拍照的話,就可以發現上半身的能量密度比較高,下半身的能量密度比較低。因為上半身有心肺肝等器官,都是儲存和處理高能量的臟器。它所需要的水分,如果是能量又高又污濁的話,人就很快的會完蛋。所以,練習氣功不要操之過急。一下子把氣由下往上打,立刻會出現頭暈,甚至眼冒金星的現象。通常是要逐步的調,讓氣自動的往上走,一下子衝上去,人很容易昏沉,甚至很不舒服。中醫這麼重視腎,是有它的道理。
      小腸是泌別清濁,在小腸裡的東西都是相當黏稠的,因為食物剛剛分解,和水分一混合,都比較黏稠。當我們去整理或清洗這一段小腸的時候,就知道,腸裡面的東西都是黏黏的。豬的這一段小腸叫「豬粉腸」。
      再往下走,很多東西被吸收掉了,到了大腸,就是傳化糟粕,再吸收的水分反而是比較乾淨的水,沒有那麼黏稠。大腸也是一個吸收水分的重要地方。
      整體說起來,腎是扮演一個很重要的功能。腎陽和副腎上腺所分泌的荷爾蒙有很密切的關係。我們曉得,副腎上腺皮質素是一種強心劑,身上許多機能要靠它來推動。肺的機能有一部分是受副腎上腺皮質素的影響。脾的運化也是如此。當然,腎本身也是。這三者在中醫裡面稱之為上焦、中焦和下焦。這三者要用時作用,才能造成身體裡面的水分循環。在中醫裡面,一直把三焦當成是水道,在《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裡面就說: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以前我在學中醫的時候,一直在想,這裡所講的「水道」,是不是指「下水道」?是明管還是暗管?其實這裡面是沒有固定的道路。後來我學了伏耳電針以後,才發現這三焦所指的水道,就是現代生理學上所講的內分泌系統。也就是內分泌所造成的水分循環。這個三焦困擾了很多人,一直沒辦法弄清楚。內分泌系統沒有固定的路線,隨著身上的水分,在全身走動。它所走動的路線,說穿了,就是身上的經絡。只是在生理學王裡面不知道有經絡這樣的系統,於是就沒有把內分泌和經絡連起來。中醫裡面也是大而化之的把它分成上焦、中焦、下焦。因為肺正好在高一點的部位,脾(其實是在講胰)是在中間的位置,腎在稍為下一點的部位,而且又是排尿,所以一直弄不明白它到底是在指什麼。「決瀆之官」這種說法,又很容易讓人想到「下水道」。可是,下水道真的需要腎嗎?皮膚也是排水的器官啊。等到弄明白了伏耳電針,在臨床上驗證之後,才確定三焦是指內分泌系統。
    津液與氣血
      水穀的精氣可以轉化為氣血,也可以轉化為津液。彼此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
    (1) 津液與氣
      氣的升降出入、三焦的氣化及臟腑的氣機,可以使津液生成、輸布和排泄。津液則幫助氣輸布全身。
      這段話隱含了一些概念。氣要津液幫助的話,這個氣就有一點「物質」的成分在內。如果完全是能量,就不需要津液,只要在正常的體溫下,它可以自己擴散。尤其是幅射能,根本不需要水分。這裡所講的「氣」已經包括一些細微的物質,隨是都會碰到一些適當的物質,一轉化就變成了能量。這是要靠水分的循環來運送到全身。這一部分主要是指電能。因為所有的電荷都是依附在在質量的分子上面。這些分子是不會自己跑來跑去的,它是要靠一些水分的幫忙,才會有比較好的活動力。Mobility會比較好,才能去到它該去的地方。因此,身上的水分不正常的話,全身就會有很多障礙。
      臟腑的氣機失調的話,會導致水分的化源(產生的來源)不足。例如:胃的吸收水分的能力不好,所喝下去的水就直接從胃腸溜過,排出體外。水分吸收不良的話,全身就會乾燥,看起來枯焦的樣子,頭髮也是枯乾焦黃,沒有光澤;臉也是一樣沒有光澤。
      如果水分運行失常的話,也可能停在某個地方,造成異常的積聚。就形成水氣。這是常有的事。到一個氣候又濕又熱的地方,或者是季節在改變的時候,你會發現,身上某個部位的皮膚特別癢,或者有濕氣。身上總是有很多轉彎的地方,這種轉彎的地方的循環總是比較不好。或者是坐得太久,或者是做某種運動太多,水分就會停留在某些部位。如果一直停留,時間久了之後,水分的品質就越來越差,就會變成污濁的水分。這些污濁的水分不斷的刺激身體,就會很癢,或者成為濕氣。
      如果無力固攝,就會變成泛濕。收攝不了,就到處流,整天濕淋淋的。有些人成天流汗不止,那就是收攝不好的緣故。 
      再來看氣和津液的互動關係。如果是陽氣虛脫,就會大汗不止。這裡所說的陽氣,指的就是前面講過的「衛氣」。衛氣如果不足的話,肌膚就變得鬆鬆的,收攝的能力很差,而汗腺也就變得嘴吧開開的,水分不斷的滲出來,就會大汗不止。
    
    
    
    
    
      
      我們打坐的時候也會短暫的有這種現象。這種經驗大家要仔細的去體會,光聽我講,是不算數的。體驗過了之後,才會真正的變成認知的一部分。打坐的時候,我們一靜下來,心往內收,身體從外向內逐次放鬆,那個汗腺毛細孔就會微微的張開來。一張開來,就會出汗。那個出汗的感覺是什麼呢?因為我們把注意力放到身體的中央去了,裡面的機轉變得比較好,身體能量的發生就會很明顯由裡而外一直透出去,一直透到表皮,汗水也就跟著流出來。這種情形通常可以治療輕微的傷風感冒。記不得是在那一部佛經裡面提到,有一位菩薩或修行人生病了,得了風寒,他就入定,定到某一個地步時,出了一身大汗,病也就跟著好了。不止是佛經裡面有這樣的記載,只要我們在練功的時候稍為注意,它就有了。
      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當我們一心往內收的時候,身上的衛氣也跟著往內收。衛氣一往內收,汗腺的收縮力就變小了,也就張開來了。為什麼會往內收呢?因為受了一些風寒之後,向外就撐不出去,甘脆就向內縮。向內之後,就是在中間重整身體的能量系統。一重整之後,由於能量往裡面聚集,能量密度升高。一升高之後,又在入定的狀態,身體是在比較和諧的狀態,於是,能量就像爆炸一樣的向外擴散出來。這一擴散,就把寒氣帶出來。打坐時候,就有這些細微的變化。這種打坐流汗的現象和「陽氣虛脫」有一點相似,其實不是虛脫。是故意撤回衛氣,強化身體的內部能量機轉之後,再由內而外,把入侵的風寒趕走,這就是安內攘外。否則只是拚命的在外面跟風寒作戰,氣機的轉換並不好,把風寒稍為趕走一下,等一下,它又回來了。那是由於身體裡面是中空的。我自己一旦碰到一些輕微的風寒,就用這個辦法打坐,把能量向內聚,聚好之後,向外一撐,就撐開來了,風寒也就跟著被帶出來了。雖然不是大汗,總是有汗。那是自動會流出來的。
      腎氣虛衰的話,就會小便清長。為什麼會這個樣子呢?腎氣一虛衰之後,生津降濁的功能就比較差,腎盂就沒有力氣,鬆鬆垮垮的,有很多水分本來不應該濾出來的,也就濾下來了,以致被濾出來的東西過多,小便跟著就多而且乾淨。到了冬天,皮膚比較乾燥,汗水少了,身上的水分就往腎臟跑,尿就比較多。到了冬天,腎氣也比較不旺盛,還不到虛衰的地步,尿也會比較多。腎臟本身的因素,加上表皮的汗水變少,以致小便清長,連很乾淨的水分也濾了出來。
      倒過來看,如果津液大傷,少了很多,元氣散脫。為什麼會元氣散脫呢?因為水分減少了以後,黏滯係數增大,全身水分就變得很黏稠,器官、組織和細胞之間的協調就變得很差。就像一個團體中,每一個人都很堅持己見,這個團體就會垮掉。也就是每一個人的阻力很大。津液大傷的時候,身體就很容易分解,不能成為整體。元氣就是各個組織器官協調起來成為一個整體的轉轉。元氣不是指什麼具體的物質,而是指成為生命體的基本協調性和伴隨的一些能量。當這個機轉被破壞之後,整個人就會散脫。
     如果水氣積聚,就會氣化抑遏。如果水氣已經在某個地方停留了,氣化作用就轉不過來,身體也就會出好些問題,像是皮膚搔癢、水腫或其他。
      以上是津液和氣的關係。份量相當多。平常在臨床上很少去注意的部分。再來看津液與血的關係。
    津液與血
      津液之專精者,內注於脈中,結合營氣,上注於肺脈,變化而為赤血。
      在《靈樞?癰疽篇》提到:「津液和調,變化而為赤血。」一定要靠水分,才有所謂的血液。在《金匱玉函經》提到:「水入於經,其血乃成。」
      在大出血之後,一定會出現口渴、皮膚乾燥、尿也少等現象。頭髮也會出現乾枯的現象,不過不是那麼直接的影響罷了。
      如果津液耗傷太多的話,就會造成津枯血燥的現象。水分消耗太多的話,血液就會很黏稠。有些人很容易出汗,如果有機會,看看他抽血的情形,血液是成團的。很多人在抽血的時候,不敢看怎麼在抽血。有些人看了會昏倒,那是怕死所引起的。其實看看又有什麼關係呢?如果血液一到針筒裡面,就會散開來,那麼這個血質是屬於比較清澈的,比較不黏稠的。如果抽出來的血是成團的,一定不好。有些人很容易出汗,又會喝好多的水,他的血液大概都是成團的。
    問:抽不出血來,要很慢才抽得出來,是怎麼一回事?
    答:有些人抽不出血,是因為他的血管很細,針頭找不到血管。
    問:血滴出來的速度就很慢。
    答:有那麼慢的嗎?
    問:我試過,人家三分鐘可以抽一管,我要一個半鐘頭。
    答:怎麼差這麼多?一定是黏稠度很高,有些人的血質就是這個樣子,不全然是水分不夠的緣故。從物理來看,血黏稠的話,它的阻力就變大,出血的速度一定慢。
    問:血壓高是不是也有關係?
    答:當然有關係,但不是絕對的關係。和血管的粗細有關,當然也和血液的黏稠度有密切的關係。
    在《靈樞?營衛生會篇》中說:「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失血的人一定不會有汗。汗水流得太多了之後,血液就不容易流出來。無血不是真的沒有血,而是黏稠度很大,不容易流出來。在《傷寒論》裡面也說:「衄(ㄋㄩ丶)家(亡血)不可發汗。」失血太多的人不可以用發汗的藥,那樣會出人命的,必死無疑。可能所用的藥都是平常、沒有毒的藥,可是機轉弄錯,一樣會置人於死地。針灸也是會出事的。
      別看細細的那麼一根針,有些人看到針,就快要昏了。再扎下去,就真的昏掉了。什麼人很容易昏呢?愛吃冰的人。我已經碰過七、八次案例。愛吃冰的人他的末稍循環一定差。針一扎下去,身上的氣通常都會往裡面一收。往裡面一收的話,表皮的循環就更差,阻力impedence就突然變得很大,心臟會受不了,整個系統一下子就亂了。我頭一次碰到暈針時,好緊張。到了第三次,就不緊張了。前幾年,有一次真的把我嚇壞了。在東吳,有一位同事腰很痠,中午來我的研究室,要求為他扎針。我就請他站著,在背後扎了三針。突然發現他的臉色不對,趕快取針出來。看他一下子臉色慘白,情況特別嚴重,汗水就像黃豆一樣一滴一滴的滴下來。我想,這下子糟糕了。他的意識還算清楚,可是他說已經看不見,好難過。這個同時,從他身上散發出一股非常難聞的氣味,非常非常的臭,像屍臭的味道。我們這一層皮裡面其實是很臭的。吃雞鴨魚肉時,我們覺得很香,如果你清洗過雞鴨魚肉的話,就知道那個腥臭味是很難聞的。一下子從身體裡面散發出來,很可怕。
      那時,我好緊張。如果再暈下去,血壓一直下降的話,心臟會停掉。剛開始的時候,我在他的背上壓幾個穴位,看看不行,就讓他躺下來,再繼續的按摩,好了一點。
      為什麼要躺下來呢?因為血壓下降了,如果坐著的話,重力拉著他,血上不到頭頂,那是很危險的事情。躺下來,血就很容易流到頭頂。這是很重要的關鍵。再倒一杯熱水,讓他喝下去。這時候,一定要用熱水。否則寒氣一進去,是不得了的事,很難恢復。
      後來,我問他吃飯沒有。他從早上就沒有吃東西,身體是中空的,難怪會暈針。那時,又到了上課的時候,讓他在研究室中躺著,替他蓋了床被子,趕緊去上課,下了課,趕緊跑回來,看看他是不是還活著。知道他沒吃東西,趕緊倒了一些蜂蜜,加一些開水,讓他喝下去。過了兩個鐘頭,就恢復過來了。那一天搞得我手腳發抖。也在那一天,我摔了一大跤。那天我要回家,發現車子的水箱的水不夠,就去提了一壺水上來。天色暗暗的,一不小心就踢到路邊防雨的水泥矮牆。一下子跌倒,幸好身體轉得快,才沒有倒栽蔥似的掉下邊坡去。結果鎖骨摔壞了,以後去接骨師那裡拉扯了老半天,也沒弄好。那一天的日子真是不好過。
      有很多東西在一個小小的刺激之下,整個機轉可能就會亂掉。那是很可怕的。在臨床上,不要小看那麼一根針,有時候,一根針可以要人命。那次事件給我很大很大的震憾。以前我處理暈針都很簡單,沒有什麼困難。暈針過後,人的身體狀況會變得很好。因為一身的寒氣一下子都散發出來了。暈針時,汗如雨下,臉色慘白,血壓下降,視線模糊。讓他喝喝熱水,一下子把身上的寒氣都散發出去,身體就會變好。我碰多了,就不怕暈針。不過,我同事的這件事,真的讓我嚇到了。幸好,處置得宜,沒有出事。
    處理暈針時,一定要用熱水。最好能夠讓他躺下來,因為他血壓下降了,你如果一直讓他坐著的話,那個血液到不了頭部,很多身體的機能會亂掉。你讓他躺下來,很快就恢復了。當然你要很敏感,不能說扎了針之後,去做別的事情,然後回頭來看,如果發生暈針,那就完蛋了,絕對來不及救治。因此絕對不可以掉以輕心。所以我通常都非常認真的陪在那個人旁邊。
      人身上有些地方是你怎麼捻針都無所謂。可是有些人、有些部位就要很小心,尤其軀體的部分,所用的針一定要短,而且方向要對,否則一扎到肺泡,一條命就完了。通常什麼地方可以任意扎針呢?膝蓋以下、手肘以下的部位,任由你怎麼扎都無所謂,扎起來會很酸、很痛,你會哇哇叫,那會叫的,就表示很安全,如果扎下去安安靜靜的沒什麼反應,你就要小心了。
    問:喝熱水是不是把毛細孔弄通了?
    答:不是。因為從中醫來說,毛細孔一張開來,那個氣會散掉。你喝下熱水以後,臟腑的功能會增強。一增強以後,身體裡面的熱氣會很明顯的往外散,一方面把寒氣逼走,另一方面把衛氣散佈到皮膚之外來,所以一定要喝熱水。我也不曉得為什麼會這樣做。坦白說,我頭一次碰到暈針的時候,的確嚇一大跳。以前只是在上課的時候學過,但是真正實際狀況我沒看過,可是一旦碰到的時候,我就趕緊處理。還好是學物理的人,會想到一些問題,趕緊處理,也就學會了。然後就會問他說:「你為什麼會暈針?」我就東問西問,然後我就記得一些要點。下一次碰到第二個人暈針的時候,我問他相同的問題。答案幾乎是一致的,凡是愛吃冰、愛喝冷飲的人都會暈針,準的不得了。我到美國進修時,在德州,碰到一位外國女生,因為她們生病都,我住在旁邊,生病都找我,因為他們可以省錢,我不收費,然後他們也願意給我做實驗。所以我又很大膽,很大膽但是我很小心就是了。也是老外十個八個你扎針大概都會暈針,因為他吃可樂。所以外國婦女老的很快,我覺得和冷飲有很密切的關係,生產過後她也喝冷的,對不對?這是一個大問題,所以做月子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養身保健的方法,她們大概不懂這個,那個也很準。
    問:老師,再問個問題,那個打完坐以後喝熱水要喝多少,有沒有好處?
    答:有好處。當然不要喝太熱的,就是你打完坐以後,你本來已經透到表皮了,你再喝下去的話加強這裡面的機能,因為你要起來動它了嘛。你一動以後,那個協調性有時候會破壞,你稍微提升裡面的那個  ,它那個破壞所產生的  ,它的那個起伏變化比較不容易變成很大的一個影響,所以稍微喝一點點是很好的。當然如果你坐的已經很習慣了,不喝也無所謂,但是喝太熱的反而有點不舒服,因為會搞亂了,溫溫的就好了。
    津液的病理
    那麼津液的病理有幾項。
    第一是傷津。這是比較輕的症狀。是津液一時消耗過多,滋潤的作用減退。
      
    
    
    
    
    譬如說高燒、久熱、大汗、多尿、嘔吐、久病,或者是誤用或是重用發汗、利尿、瀉下,或溫燥的藥物。尤其是發汗、利尿、瀉下、溫燥的藥物,真的不能用得太多。我當年自己摸索的時候,故意吃一些這樣的藥物下去,看看自己會有什麼反應。你們如果沒有比較敏銳的感覺,就不要試。萬一過了頭,來不及救。譬如說厚朴,可以去濕的,吃稍微多一點,整天就很難過,就是因為水分減得太厲害,就很難過。當水分去掉太多時,除了口乾舌燥之外,心臟也會不舒服,因為水分不好的話,那個心臟的柔軟度也會不夠,所以心臟會不舒服。用這些藥物其實都要蠻小心的。
    中藥裡面大部分是自然物,少數是一些礦物。有些是有毒性,但是大部分沒有毒性。你不要看它沒有毒性,就覺得可以很放心的去用。有時候也要蠻注意的。像麻黃桂枝湯的麻黃,就是麻黃樹的葉子,一條一條的,曬乾了以後就有點像做草帽的藺草,但是它是細細的。麻黃不能多,一用多以後,汗一發之後,整個人會受不了。所以那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東西,可是它的作用卻非常強。
    傷津的現象是口渴、咽喉、唇、舌、鼻子、皮膚都很乾燥。舌苔乾糙,這個舌苔乾乾的很粗糙,你自己去舔舔看就知道。小便短少,大便乾結,甚至於會發生便秘的現象。這個叫傷津。這個還好啦!如果你連續喝一點水,情況就會改善。可是很多人在這個時候喜歡喝冷水,其實喝溫熱的水反而好,因為喝溫熱的水,身體就吸收得更快一點。
    第二、脫液
    另外比較嚴重的情形就叫做脫液。它就是津液嚴重損耗,嚴重損耗到連臟腑的水分都被沖出來了,這種叫做脫
    
    
    
    
    
    譬如說久病後期的傷津、耗傷津液,或者是外感熱邪,譬如說夏天或者是你在工作的環境裡面很熱,那麼灼傷津液,在身體裡面的水分一直被代謝出來。這時候全身的病狀就很顯注,而且有嚴重的前面的這些現象就更嚴重。這個舌色絳紅而乾燥,舌苔光剝,那個舌頭伸出來你看看那個鏡子,好像有一層一層的皮可以剝下來似的,就像那個池塘乾燥以後龜裂的現象,它會有反彈起來似的。
    舌體瘦癟,這個時候舌頭因為沒水了,所以是癟癟的、乾乾的。口乾不甚引飲,這時候嘴巴乾的要命,喝水也喝的很困難,然後喝下去好像也解不了渴似的感覺。原因是你身體的水分喪失的太厲害以後,即使喝進去,它也走不動,因為那個整個循環的阻力太大了,所以喝下去的水停在胃裡面,半天好像走不出去一樣。現在的醫學就有一個辦法,就是吊點滴,對不對?直接從血管裡面灌進去。這個當然也是一個補救的辦法,在過去卻是很難的。
    第三,水腫和痰飲。
      肺失宣肅
      脾失運化
      
      
      
      輕微一點的水腫叫做痰飲。這個在中醫裡面比較常見。跟西醫講痰飲這句話,西醫是怎麼都聽不懂。這是什麼呢?就是肺、脾、腎三臟的氣化功能,也就是三焦的氣化功能不正常了,引起水分的傳輸、排泄有了障礙,於是就形成的水液的積聚,也就是它有時候會堵在這邊、有時候會堵在那邊。我們有時候也是這個原因造成身上有些部位會長出一個腫塊。有時候你用手去壓這腫塊還蠻硬的,你以為它長了什麼怪東西,其實根本不是。
      在我的親戚裡面兩個人有這樣的情形。一個人是在背,正好在兩邊肩胛骨的中間,長了一個直徑大概三、四公分的一個腫塊,也不紅也不腫,但是壓迫了以後,會有一點痛。躺的時候,尤其是平躺的時候會痛。大概是四十年前吧!很多醫生就要他動手術,講的很嚴重,說很可能是腫瘤、是癌症。他平常是很兇的人,可是那時候變得很脆弱,因為這個醫師也嚇他、那個醫生也嚇他。最後他跑到一家比較有經驗的醫生那邊去檢察,醫生左摸右摸,看了又看,就是想不出是那什麼東西,因為很難想像嘛!後來這位醫生就拿了一個針筒插進去,用針筒一抽,就抽出一筒水來,然後一摸,平了。才知道是水液的積聚,一點腫瘤的痕跡都沒有。開刀要花個幾萬塊錢,其實開刀也不打緊、花錢也不打緊,就深怕打開來一看是一個惡性腫瘤,可是事實上就是水。所以那一筒水抽出來了以後,收他五塊錢而已。當場就解決問題了。所以他才知道有好多醫生很缺德。
      另外一個人是在脖子上長了一個硬結,看起來很明顯,就在這個中間。摸起來也蠻硬的,但是它會跑來跑去,這樣手推來推去,它會跟著跑來跑去。剛開始時候也是挺嚇人的,搞不清楚到底是什麼東西,而且有一天一天長大的現象。結果就跑到台大醫院去求診。那些內分泌科的老醫師看來看去也想不出一個所以然來,以為是甲狀腺囊腫,卻又發現不像,因為很多症狀都沒有。結果就讓他乾脆去做細胞檢驗。就用穿刺的方式,那個檢驗師的手腳很快,把針在腫塊上扎下去,抽出一筒水液,然後就去化驗。過了半個小時檢驗結果出來,醫生看了檢驗報告就說:「沒有啊,沒事啦!」那個腫塊事實上就是水,把水一抽出來,腫塊就不見了。所以,當你身上有硬塊長出來的時候,別害怕,有很多時候,就是水的積聚而已。有時候我們很容易生氣,也會有這種現象。
      不過,也要注意在那個部位。如果是積聚在腦部,就令人傷腦筋了。就會影響到一些意識。為什麼呢?因為水分在一個身體部位耽久了之後,黏稠度一定變大,變得黏黏稠稠的。因此,在那個地方的水分停留的時間久了之後,越來越污濁,越來越黏稠,好像痰一樣。那個東西就叫做「痰飲」。
      怎麼形成的呢?是因為肺的宣降沒有辦法帶動全身水分的循環,脾也沒辦法帶動水分的循環,產生流通上的障礙,水分跑到某個地方就停下來了,跑不動。時間久了,就形成了痰飲。如果腎氣的氣化功能沒有辦法正常的把血液做一番清洗,全身的水分循環也就會發生障礙。尤其是沒有尿,全身的水就停滯不行,就會有水腫的現象。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這種現象不是很好治療。通常都是從腎下手。但是痰飲可以從脾和肺入手來治。痰飲的症狀是有咳嗽、痰多白色的泡泡,最常見於肺。脾為生痰之源,因為脾主健運,身上水分要走得暢通是要靠脾。肺為貯痰之器,痰到了肺就很容易停在那裡。通常化痰的藥都有宣肺健脾的作用。吃多了,又會口乾舌燥。吃太多後,肺太乾,氣管就會癢癢的,變成乾咳。
      最重要的是腎。腎的氣化作用衰退之後,水往上走,就很容易化為痰。因為腎可以把水分裡面比較污濁的東西泌出來,於是上到上半身的水分都是比較乾淨的。如果不能泌出來的話,上到上半身的水分就很污濁,很黏稠,這種水分進到肺裡,就很容易變成痰,或者越來越污濁,終至侵犯心肺。
      一旦侵犯心肺,就會形成好幾種疾病。最嚴重的就是水飲凌心。「凌」就是「凌辱」「侵犯」。我們常講的「心力衰竭」就是水飲凌心的表現。年紀大的人腎氣都不好,血質也就不好,跟著心臟也就不好。心臟裡面得到的血液滋養也就比較差。有時候會心悸,有時候會氣急。因為有痰飲,供血不足,上樓梯或者走得快一點,氣就急。
      也有水飲射肺的現象。由於腎的功能不好,很容易造成肺的功能也不好,形成肺水腫,很容易氣急,也很容易咳嗽。咳吐出來的痰裡面有很多的泡沬。因為水太不乾淨。
    肺、脾、腎三者的互動
    
    
    
    
    
      
    肺的功能不好,就不能幫助脾輸運水液。因為脾是配角,配角不襯職,主角也就不順暢。因為水分要到細微的地方是要靠肺的呼吸,否則就到不了,就容易聚濕成痰。肺不好的話,腎臟的氣化功能也就不好,也就是走不動。人的動力是來自於腎,肺是幫助腎把這些水分輸布過去。送不過去的話,氣化的功能就受到抑制。水就很容易往上走。肺的功能不好之後,整個人就很容易浮腫。
    
    
    
    
    
    
    
    
    
    脾的運化不好的話,水分就走不動了。不太運動的人通常就會犯這些毛病。一不動,肺的功能也就沒有辦法發揮。該帶頭的不做,後面的跟班永遠沒有辦法把角色替換過來。通調的水道不彰,細小的血管就走不動。由於腎不蒸化津液,下肢就很容易浮腫,小便短少。下肢浮腫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前面不是講到水飲凌心嗎?心臟不好的話,下肢由於重力的關係,水不容易打上去,下肢也就容易浮腫。在針灸裡,有一些辦法來治。(用電針刺激足三里穴,每天半小時,一週就見效。)
    
    
    
    
    
    
    
      腎陽不足,也就是腎的功能不好的話,我說過,肺和睥的功能都會受到抑制。這三個東西彼此互動,少了任何一個都不行。所以,通常會有各式各樣的症狀。有些人只要一感冒,臉就浮腫,有沒有看到過?那是由於一感冒,肺功能不好。肺功能不好,就影響到腎和脾,它就開始浮腫。感冒一好,它又退下去了。每一個人都不一樣。
      總而言之,要讓水分上下暢通,一定要暢通。我用藥時,一定會考慮這個因素。因為用藥時,一定是身上有一些東西要排除嘛。既然要抃除一些東西,就要加強水道的暢通度,通常我會加上茯苓、澤瀉等藥。當然,要看病人的身體狀況,如果太乾燥,就不可以用加強利尿的藥,而是要用一些滋潤的藥,像麥冬或微微帶有補的藥。如果太乾燥的話,也不能補得太多,太多了,就會增加水的黏稠性,更走不動。補的藥大都是有點黏膩的性質,吃多了,反而不好。如何拿捏用藥和它的劑量,完全看當時的狀況而定。不會看的話,就會出麻煩。平常就要練習看病人的臉色。如果人家的臉色瞬息萬變,你也跟著瞬息萬變,就會看了。如果人家的臉色已經變得很難看,你還以為他是很高興,那就糟糕了。要學會去看臉上的色澤、線條、光度等的改變。
      在中醫的四診中,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望而知之就是看看就知道大概是什麼狀況。聞而知之,聽聲音就知道對方的狀況,聲音包含走步聲、咳嗽聲、講話聲。當然也包含了鼻子聞在內。這一點我就很差了,沒有學好我的鼻子有問題,是一個不知道香臭的人。等到把鼻子治好,才發現這個世界還真臭。
      有一次在家裡,聽到隔壁發出"碰"的一聲,我就告訴我母親講說:熱水瓶打破了。她說:你怎麼知道?我說:那個是熱水瓶的聲音。她說:你怎麼知道是熱水瓶的?我講不出個所以然來,但是我知道是熱水瓶。因為熱水瓶它是中空的,它跌下來的聲音一定是在破碎的高頻裡面,夾雜了低頻的"ㄆㄥˇ"這樣子,反正你知道中空的東西跌下來都有那個聲音。結果果真是如此。因為任何一個東西的大小都決定了它的特性頻率,所以越大的東西跌下來,聲音越低沈。如果是中空的話,越小的頻率就越尖銳,聲音就越響。那個熱水瓶裡面有玻璃做的內膽,ㄆㄧㄤ的一聲,高頻裡面帶著低頻,顯然是裡面沒有裝滿,如果裝水裝得滿滿的,就不是那種聲音。我已經聽慣了這些聲音,開車就很方便,聽聽車子多出來的聲音,我大概就可以猜得出是那個部位發出來的聲音,開到保養廠去就告訴檢查的人說大概是那個零件出了問題。檢查的結果大致都能符合我事先的猜測。如果聲音的頻率會隨著車速改變的,一定是和輪胎有關係。學會這些,在臨床看病上就很有用。看看就可以知道什麼地方出了毛病。
      原先以為今天可以講到經絡,現在時間超過很多,還是沒有辦法講,下次再來講經絡。今天就上課到這裡。
      
      
      
    
    
    
    285
    
    

上一篇:(十二)五行、氣下一篇:(十四)經絡的電性與生理定位

Copyright © 梦境天华站
粤ICP备08035557号
200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mst1739
Email:mst17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