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 卷四 劳伤解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精 遗


  精藏于肾而交于心,则精温而不走。精不交神,乃病遗泄,其原由于肝脾之不升。

  丙火下行而化壬水,癸水上行而化丁火。壬水主藏,阳归地下者,壬水之蛰藏也。壬水非寒则不藏,阴阳之性,热则发扬而寒则凝闭,自然之理。壬水蛰藏,阳秘于内,则癸水温暖。 温气左升,是生乙木。升而不已,积温成热,是谓丁火。水之生木而化火者,以其温也。木火生长,阳气发达,阴精和煦,故不陷流。

  壬水失藏,则阳泄而肾寒。水寒不能生木,木气下郁,则生疏泄。木以疏泄为性,愈郁则愈欲泄,以其生意不遂,时欲发舒之故也。遇夜半阳生,木郁欲动,则梦交接。木能疏泄而水不蛰藏,是以流溢不止也。甚有木郁而生下热,宗筋常举,精液时流。庸工以为相火之旺,用知母、黄柏泻之,是益其癸水之寒而增其乙木之陷也。

  乙木之升,权在己土,木生于水而实长于土,土运则木达。以脾阳升布,寒去温回,冰泮春生,百卉荣华故也。盖戊土西降,则化辛金,北行则化癸水,己土东升,则化乙木,南行则化丁火。金水之收藏,实胃阴之右转,木火之生长,即脾阳之左旋也。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人知壬水之失藏而不知乙木之不生,知乙木之不生而不知己土之弗运,乃以清凉固涩之品,败其脾阳而遏其生气,病随药增,愈难挽矣。

  玉池汤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龙骨(二钱)  牡蛎(三钱)  附子(三钱)  砂仁(一钱,炒,研,去皮)

  煎大半杯,温服。

  遗精之证,肾寒脾湿,木郁风动,甘草、茯苓,培土泻湿,桂枝、芍药,疏木清风,附子、砂仁、暖水行郁,龙骨、牡蛎,藏精敛神。水土暖燥,木气升达,风静郁消,遗泄自止。

  其湿旺木郁而生下热,倍茯苓、白芍,加泽泻、丹皮,泻脾湿而清肝热,不可谬用清凉滋润,败其脾肾之阳。盖肾精遗失,泄其阳根,久而温气亡脱,水愈寒而土愈湿。火土双亏,中气必败,未有失精之家,阴虚而生燥热者。其木郁下热,脾阳未亏,清其肝火,不至为害。若脾阳已亏,误用清润,则土败而人亡矣。仲景《金匮》亡血失精之义,后人一丝不解也。

  灵雪丹

  甘草  薄荷  甘遂  朝脑  阳起石  紫苏叶(各三钱)

  共研,碗盛,纸糊口,细锥纸上密刺小孔。另用碟覆碗上,碗边宽余半指,黑豆面固。 济沙锅底铺粗沙,加水。坐碗沙上,出水一寸。炭火煮五香,水耗,常添热水。水冷取出,入麝香少许,研细,蟾酥少许,人乳浸化。葱涕、官粉、炼蜜为丸,绿豆大,瓷瓶封收。津水研半丸,掌上涂玉麈头。约一两时,麈顶苏麻,便是药力透彻。秘精不泄,甚有良功。

  若遗泄不止,势在危急,先炼此药,封之日落,研涂。一夜不走,肾精保固。徐用汤丸。

 

  ① 『内』 原作“丙”,形近之误,据闽本、蜀本改。
  ② 『升』 原作“形”,音近形近之误,据上文“戊土西降”、下文“木陷而不升”改。
  ③ 『济』 通“齐”。《庄子·逍遥游》《注》:“其济一也。”《释文》:“济,本作齐。”
  ④ 『五香』 燃五柱香的时间。
  ⑤ 『玉麈(zhu 主)』 原意以玉为柄制作之拂麈。《分类东城诗·次韵王巩颜复同泛舟》:“舞腰似雪金钗落,谈辩如雪玉麈飞。”在此指阴茎,如产门曰玉门。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Made by jjly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