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踪的幽灵粒子
					 
					碧声
					2009/04/19
					 
					
					
					      
      ——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揭晓    
     
     
     
     
      这个巨大的聚变反应炉所提供的能量中,仅仅是极小的一部分, 
    就支撑起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活动,包括我现在敲键盘的动作。天文 
    尺度真是一种庞大得让人头晕的东西。 
     
      太阳里面典型的热核反应是这样的: 
     
      一个质子 + 一个质子  → 一个氘核(重氢)+ 一个正电子 + 一个中微子 
     
      无疑,太阳会时刻释放出大量的中微子流,这对人们研究太阳 
    内部活动是很有用的。因为在太阳的核心,光子产生之后会迅速被 
    折射或吸收,简直没有希望能直达太阳表层并最终旅行到地球、被 
    我们接收到,因此不能指望通过接收这种光子来探测太阳内核。 
     
      中微子就不同,这种不带电、以光速旅行、静质量极小(从前 
    认为等于零,现在看来有点问题)的粒子,具有超乎寻常的穿透力 
    ——它太“懒”了,极难与其它粒子发生反应。通常的说法是它可 
    以穿过100光年厚的固体铅块而不受影响,穿透太阳对它来说实 
    在是小CASE。 我们可以在地球上接收这些中微子,研究它们的性 
    质,来推断太阳内部的活动情况。 
     
      科学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做这件事,麻烦也就随之而来 
    了:无论怎么测来测去,接收到的中微子数量总是比根据太阳活动 
    模型和粒子物理理论计算出来的要少, 实验值在理论值的1/3至2/3 
    之间徘徊。也就是部,有一部分来自太阳的中微子“失踪”了。这 
    就是所谓的太阳中微子失踪问题。 
     
      很显然有下述可能:1、我们的太阳活动模型错了,也许太阳 
    核心的温度并不像估计的那么高,所以算出来的理论预期值就是错 
    的;或者2、有一些太阳中微子在旅行途中“变味”了,成了别种 
    类型的中微子。 
     
      中微子有三种类型,不妨理解成三种“味道”:电子味、μ味 
    和 τ  味。太阳产生的中微子主要是电子味的。根据现代物理学的 
    所谓“标准模型”,中微子没有静质量,而不同味道的中微子要相 
    互转化,必须具有静质量。也就是说,如果是上面的第2种情况, 
    标准模型就不大标准,需要修正了。加拿大、美国和英国的科学家 
    6月18日宣布,他们的观测结果表明,事实正是如此。 
           
     
     
               SNO中微子观测站 
     
      科学家在加拿大安大略省Sudbury 的一个镍矿中建造了一个巨 
    大的中微子探测器,进行了据说是迄今最精确的中微子测量。这个 
    探测器就叫Sudbury中微子观测站(SNO)。它位于地下2000米处, 
    体积相当于一座10层大楼,使用1000吨超纯重水。之所以要搞得这 
    么麻烦,还是因为中微子那异常的穿透力——这对于传播过程来说 
    固然是桩好处,对接收端来说却颇为痛苦,因为难以找到有效的方 
    法来留住它。幸好100光年厚的固体铅块只是个平均算法, 偶尔也 
    会有一些中微子与物质粒子发生反应,产生一抹微蓝的光芒,称为 
    切伦科夫辐射。在水箱外面装上一大堆光探测器接收这抹蓝色光芒, 
    便可捉到中微子的踪迹。不过中微子究竟还是太难与物质反应了, 
    1000吨超纯重水的效率也不过是每天10个中微子而已。 
     
      科学家声称,将SNO的观测结果与其它一些中微子探测试验的 
    数据相结合,可以发现有些太阳释放出的电子味中微子确实在旅途 
    中变成了其它味道的中微子。考虑到这一因素的话,实验值与理论 
    值倒是很吻合的,所以太阳模型暂可不必修改,而标准模型就大有 
    问题,“需要新的物理学来把新的实验结果融合进去。” 
     
     
					
					 
					 
				 |